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

壓力下的選擇與堅持

在壓力下,你怎麼選擇? 還堅不堅持?

在壓力下,有人選擇刻意的遺忘,有人選擇出賣朋友,有人選擇裝死不聞不問.

所幸還是遇到善良的人,願意一起承擔責任,面對問題.

在壓力下,有人決定不按部就班,只求快快達到目的,草草了事,卻不知反而造成整件事情產生更大的問題,還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特別聰明.

堅持做事的品質,即便在壓力下也不應有太多的折扣,否則也只是將更大的問題留到之後去面對,到頭來還是得收拾殘局.

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

20090321訪小布之女

愛睏同事Brian的女兒誕生囉^_^

週六跟小白,琪婷,還有已經變成已婚人士的文智去探訪.

照片不多,放在這兒: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williamhuang850/sets/72157615743203202/detail/

20090228汐止大尖山

二月底前往汐止賞櫻,時間有點過晚,大部分的櫻花樹已經凋謝,輪到杜鵑花開始綻放. 天氣狀況不佳,既然老遠跑去,就乾脆沿著公路走個幾小時當作運動.

照片在此: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williamhuang850/sets/72157615648786283/detail/

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

工作術女神 勝間和代談「拒絕力」(轉載)

朋友轉寄來的mail,覺得蠻有道理的.



剛剛好自己也是35歲這尷尬期,最近也因為工作上的事情開始負荷不堪. 適度的表示自己要拒絕的態度,對自己是不錯地.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工作術女神 勝間和代談「拒絕力」


讓自己從「日用品」變身「精品」



截至目前為止,我人生當中最辛苦的一年,是32歲在企業擔任中階經理人的時候。當時,我面臨了「人生撞牆期」,對許多事充滿困惑、痛苦不堪。後來我領悟到,我的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擅拒絕,所以接下了許多超乎體力負荷範圍的工作,生活步調弄亂了、健康情形每下愈況,連婚姻也出了問題。



開始體認到「自己的能力是有極限的」之後,我到了33、34歲左右,開始懂得拒絕。例如,當我發現在某位主管手下工作,總是工時過長,我會問自己:「花費寶貴的人生跟著他工作,值得嗎?」如果不值得,那就要學會向主管協商與交涉,拒絕不該我做的事。



當然有人擔心「拒絕」是會得罪人的。但是,當我再也不想博取他人喜歡之後,人生竟然發生了正面的變化,終於能把自己從「日用品(commodity)」(意指容易被人取代的泛泛之輩),轉型為「精品」(意指不易被取代的專家)。



我認為,「拒絕力」是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之一。在思考如何讓工作更合理化、生產力更高之前,應先思考「是否能減少必須做的工作,但也能達成相同目的?」



除了在自己可掌控範圍內,降低工作量或婉拒他人請求之外,脫離老闆的掌控,也需要拒絕力和談判力,避免老闆對自己有過度不合理的期待。身為部屬,無須一味地滿足老闆的期待,更重要的是排除不必要的工作,卻能維持一樣的產出。



心理學家菲利普‧麥格勞(Phillip C. McGraw)所寫的《活得聰明活得好》(Life Strategies;天下文化出版)也幫助我衝破了「人生撞牆期」。我在去年9月將該書譯為日文版,取名為《人生策略教戰手冊》。



為什麼有許多人以為自己做的事都對,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地糟糕?其實那是因為「認知(perception)決定一切」。麥格勞提到:「生活中的事件所具備的含意,其實都是你給的,換句話說,消息無所謂好壞,但你有能力選取解讀角度,將這股力量發揮在每天的生活裡。」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大不相同,沒有對錯,也沒有真相。



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,讓我改變想法,將生命中「所有發生的事情,都看做是正確的」。換句話說,生活中有大大小小、好的壞的事情發生,既然已經發生,就從其中汲取經驗,讓這件事產生正面意義,做自己生命的主人。

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

還要繼續燃燒生命嗎?(選自名家專欄之陳豐偉 )

總覺得台灣人工作的狀況都是這樣,越能做事的,事情越多,多半老闆也會給更多工作而已.

好像到頭來,除了fire老闆跟公司之外,大多沒啥辦法可言.

"充足的睡眠應視為基本人權",這說的真好,要為這上街頭抗議的話,我一定去的.








還要繼續燃燒生命嗎?

這波金融風暴讓不少白領上班族中年失業,更多人惶惶不安。專家預言大衰退會持續很久,就業機會很難回升。台灣人心中崇尚辛勤工作、靠高額紅利與獎金致富的成功範例,是否該調整了?

和年輕人相較,中年人的大腦原本就比較脆弱,處在記憶力、注意力開始衰退的階段。最近一份來自英國的研究指出,每週工作55小時以上的中年人,和同年齡、正常上下班的對照組相較,認知功能顯著退化,而且工時越長、退化程度越高。這些人的特徵是高薪、高教育、高階的已婚白領男性,擁有較佳的社會支持力量 ----但腦力照樣衰退。另一份研究則指出,認知功能的退化和老人失智症有關。這不禁令人想到,過度的工作時間最終會讓我們付出什麼代價?再者,超時工作的年輕人會不會有同樣問題,只是我們一時偵測不出來?

還有研究指出:長期不穩定、被剝奪的睡眠時間,日夜顛倒的輪值工作型態,會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機率。因為睡眠品質不佳,導致情緒失控、易怒、心情低落更為常見。緊張的工作環境容易造成壓力過大,過多的腎上腺素等神經內分泌會反過來傷害大腦皮質,起起伏伏的睡眠週期會讓身心失調,這些都是超時工作會付出的代價。

在過去,主流媒體崇尚的成功標準,就是前中年期的超時工作、以廠為家,換取百萬甚至千萬的分紅,最好是在賺飽錢後瀟灑地退休,還可以種種水果或開間民宿、咖啡廳度過餘生。有機會存下一千萬的憧憬,讓人們集體催眠,忽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傷害。現在,美夢漸成幻影,正好讓我們重設人生目標。

只是,調整價值觀必須靠整個社會觀念改變。如果企業主管依舊崇尚「四個人的工作給兩個人做、發三份薪水」,則得到工作的人仍會失去健康,找不到工作的人仍會居高不下。為什麼不是「四個人的事情四個人做、領四份薪水」?充裕的休息時間可讓腦力恢復,工作品質與創意會更好。雖然得到工作的人收入減少,但高收入的人減少自然會讓房價與奢侈品價格跟著下降,損失不如想像大。工作分給更多人做,失業率才能下降,也可減少社會的恐慌與不安。

充足的睡眠應視為基本人權。犧牲壯年青春多賺點錢卻換來不健康的老年,如此盤算是否值得?政府、媒體與民間輿論應形成反抗超時工作的力量。生命有限,我們應該多一些時間陪陪伴侶和小孩,與朋友愉快談天。(本文首刊於二月十五日的聯合報元氣週報專欄。回應請至作者的部落格。)

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

金融海嘯的13個「意外」

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,類似現象也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


金融海嘯的13個「意外」 聯合新聞網
更新日期:2009/02/25 06:18












美國3/4月號「外交政策」(Foreign Policy)雙月刊並列出金融危機對政治、文化、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13項「意外」後遺症:

1.政府更聰明:失業問題嚴重,公務員鐵飯碗更有吸引力,以往擠破頭的金融機構不再吃香,政府更容易網羅一流人才。

2.政府易腐敗:受金融危機影響,全世界的貨物和服務需求大幅減少,政府訂單成為企業的生命線,企業不惜送紅包,政府貪腐勢必增加。

3.溫室氣體排放減少:全球經濟衰退的時間越長,排放的溫室氣體越少,天天天藍的機會可望增加(北京除外)。

4.網路廣告更肆無忌憚:報紙面臨生存危機,將更加仰仗網站廣告收入以免破產。未來瀏覽網路新聞時挫折感更重,因為隨時會受跳出來的廣告干擾。

5.更多人上教堂:統計數字顯示,從1968年到2004年,每逢經濟衰退,上教堂的人數就會增加50%。

6.下一代學會存錢:童年的宏觀經濟情況往往影響成年後的理財選擇,大蕭條時代長大的那一代,理財比前後代保守,相信現在的孩子將來很可能會更傾向儲蓄。

7.長裙當紅:華爾街有個鐵率:牛市裙短,熊市裙長。「花花公子」跨頁海報將不再青睞年輕和骨感,而起用豐腴的「熟女」,電影擔綱的也偏向熟男熟女。

8.年輕人願從軍:金融危機對18到24歲的年輕人衝擊最大,他們正是從軍的年齡,數據顯示,2008年第4季美軍5年來首次超額完成徵兵目標。

9.私校不再風光:過去一年來私立大學收到的捐款少了10%到30%,未來在給申請者獎助學金上將更趨保守。

10.更多人不敢退休:退休金縮水,原本打算現在或在數年內退休的嬰兒潮世代將不得不延退。

11.全球化不吃香:全球經濟不振造成保護主義抬頭,對外人所設的壁壘更高,跨境旅遊可能大幅減少,海外留學受影響,各大新聞機構也砍掉一些駐外機構降低成本。

12.「末日博士」更忙碌:預測這波經濟泡沫破裂的經濟學家、「末日博士」等,會成為全球各經濟危機研討會的大紅人,例如曾預言美國金融系統將崩潰的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,今年1月已走訪伊斯坦堡、杜拜、阿布達比、倫敦、利雅德、蘇黎世、達弗斯和莫斯科。

13.「大蕭條」作品流行:撫今追昔,有關「大蕭條」時代的文學將主導亞馬遜暢銷排行榜。

美研究:寫出不滿情緒 可宣洩壓力

非常贊成這個說法,至少我自己會靠寫東西來宣洩一下.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美研究:寫出不滿情緒 可宣洩壓力

路透 更新日期:2009/02/15 19:03




(路透芝加哥15日電)研究腦部作用的科學家發現,將情緒訴諸文字,可以幫助大腦放鬆。

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副教授李柏曼(Matthew Lieberman)14日在芝加哥參加美國科學促進會(AAAS)會議時指出,透過文字表達感情,大腦自我控制情緒的相關區域便會開始作用,達到減少悲傷的效果。

李柏曼的研究方式是要求受測對象躺在核磁共振造影(MRI)機器內,觀看會引發情緒的圖片,諸如受驚嚇或生氣的表情。受測對象看到表情後,便按鈕選出與表情相對應的文字。

在過程當中,研究人員注意到,受測對象以這種方式將情緒訴諸文字時,腹側前額葉皮質區(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)變得更加活躍,而大腦的這塊區域就是負責抑制負面情緒。

同時,研究人員也看到腦部的扁桃體(amygdala)活動開始減少;扁桃體負責處理害怕、憤怒和攻擊想法等情緒。

李柏曼表示,此一發現或許可以解釋,許多年輕人為何在心中滿懷不安時,會拿起紙筆抒發情緒。中央社(翻譯)

僥倖逃過裁員 身心狀況變差

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,覺得心有戚戚焉.

雖然公司還沒正式大幅裁員,我也不認為會是被裁的一員. 但是一連串的措施,確實造成許多奇怪的現象.

非常討厭這時候還有些無聊的人還在公司內搞政治,以及許許多多莫名奇妙的鳥事.

大概,我又開始想把公司開除了...... ^_^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僥倖逃過裁員 身心狀況變差


  • 2009-02-15

  • 中國時報

  • 【林家群/綜合報導】






據統計,去年美國有兩百五十萬人丟掉工作,而預估今年至少還有兩百萬人會遭裁員。而美國《洛杉磯時報》報導,失業者慘兮兮,但僥倖保住飯碗的員工也沒多好過。

根據二○○三年一項針對裁員倖存員工身心健康狀況的研究,沒丟掉工作的員工因角色模糊及工作負擔加重,會喝更多酒並陷入沮喪。調查也發現,職場倖存員工的健康通常會變差,樣態包括飲食改變、抽更多菸、背頸痛、病假越來越多,工傷事故也隨之增多。

組織心理學家藍迪(Frank Landy)說:「裁員對公司及員工來說,在情緒及實務上都有不良影響」。糟糕的是,這種影響是長期的。

美國「行為科學研究所」發表的上述研究報告發現,在裁員風暴中倖存的人,心理陰影至少持續六年,而如果是連續經過數波裁員,那種陰影更會加沈重。

藍迪進一步說:「雇主只要裁員一次,就會讓員工對他喪失基本信心,這就像談戀愛一樣,一旦信任被斲喪,就很難恢復」。

加州Indymac Bank主管華格納深刻體驗了他的銀行金融海嘯洗禮後的裁員潮,而雖然工作保住了,但如今他一早必須喝掉三罐低糖可樂,才能克服因超時工作引起的疲憊與背痛,而如今工作量是以前四個人的量,過去兩年也從未休假。華格納更形容,處在裁員環境的感覺是「好像在等另一隻鞋子掉下來。」

美國「全國生涯發展協會」理事長霍萍(Judith Hoppin)在汽車業重鎮密西根州研究裁員倖存員工狀況近廿年,她說:「大家必須養成『這是暫時的』這種正向態度來面對問題,如果成天聽壞消息,就真的會自己打敗自己。」

霍萍表示,倖存員工最好的作法是多運動,攝取充足營養維持健康,並與管理階層保持溝通,了解公司的優先要務為何。「你該正視的是『我怎樣在公司存活下去?在這種不景氣下,我如何能幫公司永續經營?』」

霍萍認為,雇主也須體認到,幫助裁員後留下的員工,也符合公司最大的利益,如果員工成天緊張兮兮、無精打采或擔驚受怕,就沒有生產力;因此,公司首先要做到發生什麼事要與員工開誠布公,譬如為何裁員,有無配套措施等。

甚具規模而重視員工的企業在裁員後,一般都會提供諸如免費諮商、健身中心的壓力管理服務給留下來的員工。波音公司即使營運走下坡,仍在加州長灘的辦公大樓興建健身中心給員工用,波音人資主管夏比羅說:「雖然業績下降,但為了同仁的福祉與健康,我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