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

北歐人手機教我的事 (轉載)

蠻好的生活態度,跟大家分享.

原文出自"名家專欄之褚士瑩"電子報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

北歐人手機教我的事

每次提到最近我前往北歐,發現當地使用手機講電話的頻率跟亞洲比起來超低,在機場講手機還要到手機專用電話亭裡面去,朋友們都顯得很驚訝,

『難道他們都沒有手機嗎?』

『都有啊!』我想了一想,確實每個人男女老少都有手機。

『那他們手機都拿來幹嘛用呢?』

是啊,北歐人的手機都拿來幹嘛?

據說音樂會下半場的前十分鐘,通常是手機最常響起的時候,因為在音樂會開始前有廣播提醒我們關機,但是中場休息的時候一開機,就忘了關。

英國劇場演員名家David Suchet有一次在演出Terence Rattingan的Man and Boy的時候,觀眾席手機響了起來,David突然把說到一半的句子停下來,用我看過世界上最憂傷的眼神,看著二樓看台那個拼命找手機的女觀眾,直到她關機以後,才又繼續,突然之間,我對於David有另外一種表演者以外的敬重,如果說劇場逐漸凋零死亡,不是因為科技讓娛樂太豐富,也不是因為Internet或可以下載電影的手機,而是因為沒有更多人像他這樣拿出尊嚴的緣故,讓每個人知道,禮節這件事情,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。

後來有次在台北看相聲瓦舍的表演,表演中手機不識相地響了起來,台上的宋少卿嘎然中斷說了一半的台詞,用他的伶牙俐齒與幽默作為武器,好好修理了手機的主人一番,台下一片鼓掌叫好聲,讓我意識到大家原來對於手機暴力,都已經受夠了,才會因為有人終於出了這口氣,感覺這麼舒暢,就像相聲段子裡面時常藉古諷今的意思是一樣的。

認真想來,北歐人的手機,好像除了打電話之外,都很實用。

走在路上看到有趣的事物,照相。但是沒有人自拍。

開車的時候拿出來當GPRS導航。

等公車或捷運的時候,隨處上網。但是不超過五分鐘。

睡覺以前躺在床上玩一局game。也是五分鐘。

不用說,手機除了當電話本跟記事簿用(跟辦公室或家裡的Outlook同步),也是全家唯一喚醒的鬧鐘。

亞洲人的極簡,是苦行的,是禪意的,但是北歐人的極簡,強調的卻是量少質精,因為不要另外買數位相機,所以手機的照相功能要好,畫素要高;因為家裡沒有別的鬧鐘,所以一定要可靠;因為不隨身攜帶笨重的筆電,所以筆電有的功能,除了上網看節目,搭載Windows Mobile的手機從Word文書到Excel到Powerpoint手機也都具備;但是『有』,並不代表隨時都要卯起來『用』,而是要用的時候,隨要隨有,但絕對不可以是怎麼好用的山寨機,得是最好用高規格的,否則寧可不要。

這有點像SAAB的車,並不是非得拿來長征用的,雖然也沒什麼不可以。

比較起來,我們既然『有』,就非『用』不可的態度,好像是窮苦出身的小家碧玉,從小就被教導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換句話說就是有錢要多用錢,有手機就要多用手機,結果把自己累得像條狗似的。

我也是某種極簡主義的奉行者,總是要什麼沒什麼,到機場發現沒護照,要寫入境表格發現沒筆,家中別說電視音響,就連張可以坐下來的椅子都沒有,日常的通訊錄跟約會記事,隨手記在電腦裡,手機上,Email給自己,寫在筆記本上,甚至手心手背,口袋裡的餐巾紙,這裡也有那裡也有,可是東一點西一點,哪裡都不齊全,北歐人看我這種冒牌的即簡哲學,可能會抓狂。

但是如果讓他們看到我很讚的智慧型手機,可能會原諒我,覺得我算是走在康莊大道上的人也說不定。

花點時間認真觀察北歐人的生活方式以後,我跟朋友說,不再覺得新手機功能繁多有什麼不對,或者這麼多功能的手機,用的時間不多有什麼可惜,因為要用的時候,不但隨要隨有,而且還都是最好的,讓我們可以專心的享受生活其他點滴,本身就是一種重視生活品質的態度,因為把時間填滿的生活不叫充實,手提包裡設備繁多宛如活動電器行的人不算過高科技生活,手機永遠在響的人不算真朋友,科技之所以始於人性,是因為科技可以備而不用,而人性不該為物所役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