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的商業周刊電子報裡提到了"一本帳的威力". 看起來道理是沒錯,不過,對我這懶人而言,記帳本身就是麻煩事,記流水帳更是不符合人性的一種行為.
類似的原理,我個人倒是有超級懶人法,商周說的什麼複雜的計畫,本人可是完全沒有,我想這也比較符合大多數人的人性.
首先,將個人的帳戶分成三類:
1. 收入帳戶
簡單說,個人除了投資之外的收入,通通放在這,這帳戶裡面的錢,就是你預計可以存到的大多數錢. 也是預備突發狀況發生時,拿來處理的救命金.
2. 支出帳戶
大致上來說,不論你怎麼花錢,如果沒進行重大改變,每年的總支出金額都會處在某個範圍. (卡債族除外) 也就是說,一年裡面的花費總額,其實你應該心裡有個底,如果沒有的話,你要存錢的機會是相對渺茫的.
3. 投資帳戶
雖然我個人沒特別將這類帳戶獨立出去,不過這個帳戶對於某些過度投入資金的"投資狂"而言,具有相當大的警示作用,這帳戶裡面的錢用光了,就別再繼續瘋狂投資了. 畢竟,投資是為了賺錢回來,不是為了無止盡的灑錢出去.
接下來談談整個的運作方式.
以我自身為例,每年到四月左右,就會開始進行三個帳戶的配置. 根據既往的經驗與未來需求的估算,先把"支出帳戶"裡面的金額存夠. 當然也許有些人一時沒辦法一次放夠錢,也可分次存入,但務必限制次數小於三次,才會有真正支出預估的意義.
然後從現在開始,今年就只能動用到這帳戶的錢支付大多數款項. 以現在的社會來說,用這帳戶去支付你所有信用卡的費用.盡可能的減少自己手上的持卡數量,集中在特定幾張卡消費,年終的時候,大多數的白金卡都會有免費的"消費行為分析",這樣也能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與未來的估算有更清楚的認知.
在"收入帳戶"的部份,心裡要先設定個安全警戒線. 隨著年齡的增加,多半這數字會增加. 整年度下來,決不能讓這帳戶的餘額低於這警戒值.
至於"投資帳戶",當然是在"收入帳戶"已經有超過安全警戒線的金額後,才去適度的撥款進去. 如果投資費用花完了,即便是股市狂飆,除非閒錢仍多,不然絕不繼續投資.
接著下來,就只要每個月查查這幾個帳戶餘額,每季檢查看看是否還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. 只要發現"支出帳戶"有減少速度過快,預期沒辦法支付費用的跡象,就該減少花費,或是確認在"支出帳戶"仍有閒錢的狀態下,進行第二次的預估與撥款.
但總歸一句,要存點錢,基本原理只有一個,叫做"紀律",有紀律的遵守原則,錢才存的下來. ^_^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