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

談台灣經濟的轉型正義

台灣的經濟問題絕對不在於跟大陸三不三通,而是沒有好的產業策略.

去年底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,我想,終於有人真的敢公開在媒體上指出台灣經濟策略的實際大問題.

最近兩三年,我常跟朋友提到,台灣的產業策略停滯在接近二十年以前,而且政府必須為越來越M型化的社會,負起最大的責任,因為目前台灣的財富偏移度,正是這將二十年來嚴重偏移所造成.

想想同樣開公司,為什麼在開在竹科 ,就可以優惠將近20年(以TSMC成立20週年計算),那其他產業的人出來開公司,就該死只能吃自己嗎? 更何況,在政府的刻意放任之下,讓竹科大廠度過了將近15年印股票換鈔票輝煌年代,貧富差距也就自然隨之擴大.

隨這那些竹科大廠規模日益壯大,一年省下的優惠,隨便都比一家中小企業的資本額還高,若政府有心發展新興產業,實際上不 該獨厚那些"高級製造業". 更何況,補助某一特定產業將近20年,絕對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. 如果說發展了20年的產業還不能自力更生,那這產業也實在是不值得投資下去了.

台灣現有的產業策略,還停滯在"製造"上,一直尚未轉型到真正的"無煙"與"智慧"產業上,政府到現在還大把大把鈔票往那些所謂"保三","保四"的高污染製造業上投資,卻疏於進行真正的產業升級.

台灣的資訊產業,從20年前宏碁,台積電初創至今,除了大型的製造業之外,高利潤的軟體產業,至今仍是沒有幾家上的了檯面的公司. 而今,高級製造代工產業的利潤微薄,卻仍未看到有關單位能提出新的產業策略,非常令人擔憂.

另外一點,為了保護這些高級製造業出口,台幣兌美元的匯率,一直被央行進行相當程度控制,但這麼一來,卻害慘了進口商,更重要的是,全民大眾所仰賴的物資,絕大多數都是倚賴進口,台幣不漲,其他國家貨幣卻慢慢升值,台灣的物價只會越高.

我相當樂見於即將實施的,"員工分紅照價八折課稅",也希望如果未來的新政府有點腦袋,應該逐步減少"高級製造業"的優惠,將這些理應收到的錢,投資在真正需要扶植的未來產業.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獨厚科技業、出口商 害慘多數勞工
更新日期:2007/12/17 04:39  陳怡慈/新聞分析


 看夠這些數字,是該重新檢討整個財經政策了!政府產業與財稅政策長期向科技業傾斜、匯率政策完全向出口靠攏,結果是:大部分台灣受雇勞工受害,應該屬於勞工的乳酪不斷流失。這種政策,難道不該檢討嗎?大學經濟學原理第一課談到的「經濟成長」,就強調「經濟成長不是為了數字好看,而是為了增進全體民眾的福祉」。台灣過去十年(九七到○六)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四.三八%,比起新加坡四.九八%、韓國四.三一%、香港四.一六%,表現不差;然而多數人感受不到,「薪情」很差,他國的薪資成長率數倍於台灣。台灣的經濟成長動力與分配內涵,顯然是出了問題。據主計處資料,過去十年,我國工業及服務業經常性平均薪資,平均每年漲約二%,但兩千年來,平均每年漲幅只有一%,凸顯加薪越來越不容易。不僅如此,若對照過去三年來,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每年漲一.五一%,可以說,經常性薪資處於「負成長」,辛苦賺的,最後都被物價上漲吃光光,五、六百萬勞工的痛苦感,不言可喻。台灣經濟成長不差,受雇階級沒分到好處,大環境部分,主要是因為企業全球布局,及中國、印度、東歐等釋出大量廉價勞動人口,這部分因素,屬於無法操之在我的變數。然而,針對可操之在我部分,實證結果,政府產業政策不但沒發揮平衡作用,反倒讓科技業盡享好處:幾乎沒繳稅,所得分配不公義,而且,因為科技業折舊金額大,讓我國GDP表面好看、實際虛胖。台灣科技業代工特性濃,利潤微薄,我政府產業政策、匯率政策長期向其傾斜,等於去補貼歐美國家人民享用廉價品,而一般民眾反而受害。政府厚愛科技業、出口商,但過去四年,台灣的貿易條件在惡化。據主計處資料,我國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,二○○三年起,連續四年呈現損失。金額從一千三百多億元,到去年暴增到八千八百多億,佔GDP比重從一.二%劇增到七.二%。貿易條件變動損益呈現負值,代表經濟成長的果實,無法轉化成國民所得與福利。當貿易條件變差,意味一國出口品能換到的等值進口品變少了,表面上,GDP因進口減少、數值變亮麗,實際上,出口值沒增加,國民所得沒撈到好處。國民所得 跟不上GDP的亮麗,受雇階級預期生活痛苦,不敢消費,內需提振不起來,經濟陷入惡性循環,經濟成長變成,只能仰賴出口「單引擎」。當多數受雇者的痛苦感到了極致,勢必追尋新希望。選情冷清清,怨氣不會長期久憋,對上百萬受雇階級而言,「選票就在薪水裡」,誰有能力替人民加薪,票就投給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